本文内容:
內地遊客訪港人數持續下跌,“購物天堂”香港正陷入“零售及旅遊寒冬”。“七一”前夕,我們采訪了香港旅遊發展局和零售業從業者以及旅遊業專家、經營赴港遊的旅行社等相關人員,聽聽他們對香港旅遊的看法。個人化旅遊已成主流數年前,香港假日的街頭,隨處可見戴著顏色鮮艷鴨舌帽的遊客,跟隨一面三角小旗行動,這些說著不同方言的遊客,是來自大陸的旅行團。香港旅遊發展局的資料顯示,2015年,內地訪港旅客總數達4580萬人次,依然是香港最大的客源市場。2003年,內地居民赴港“自由行”推出後,不只是節假日,平日裏內地遊客也並不稀少,他們手上不再拎著大包小包,而是變成較輕便的行李。對內地遊客而言,香港原本自帶的那層神秘薄紗,逐漸被掀開。中國國際旅行社旅遊度假部副總經理李科揚透露:“由於信息透明度增高,到香港旅遊的成本也在降低,目前遊客多傾向自助遊。”在網絡發達、兩地間往來頻繁的今天,網上的“香港遊攻略”多不勝數,遊客可以更“接地氣”地遊覽香港。推行優質旅遊服務計劃伴隨著赴港自由行的發展,短途旅行的比例也隨之增加。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助理教授及校企合作主任謝思明博士表示,一日遊的遊客占香港遊客60%,可見兩地往來十分便利。但一日遊的增多令酒店需求下跌,內地的發展及開放也減少了內地遊客對香港消費品的需求。在沙田一間鞋店當了8年高級售貨員的李泳思坦言,來店購物的內地顧客的數目,兩年間下跌了2/3。李泳思說:“老板鼓勵我們,我們賣的品牌是質量優先。雖然銷量不理想,但好的東西總會吸引人再買。”事實上,香港旅遊發展局推行“優質旅遊服務”計劃,規定獲得認證的商號,必須每年評審,保證產品質量。不少內地顧客把這些貼有“優”字標貼的店鋪介紹給友人,每次到港總會光顧。李泳思笑言:“有些內地顧客還成為了我的好朋友,一有新貨,我就會用微信通知她們。”在對產品質量及服務的高要求下,李泳思對自己服務的鞋店以及香港的零售業前景充滿了信心。“深度遊”了解香港另一面剛入行時,李泳思供職的店鋪接待較多內地遊客。一些內地人嗓門很大,給她留下了“兇惡”的印象。“但是逐漸了解後,我才發現這是他們的表達方式,說話比較豪邁直接。”李泳思想了想說:“與這相似,我想如今一些內地人對香港的印象,也被表象誤導。以為我們不歡迎他們的到來,其實並非如此。文化的差異,總需時間來磨合。”近來,到港內地遊客人數下降,但也有一個新的積極變化。內地遊客不再是隨團被帶到珠寶店或海味鋪購買昂貴的消費品,而是自行計劃行程,可以花更多時間深入了解香港。2008年,廣東珠海的鄭金蓮首次赴港旅遊,當時參加了一個兩日遊的旅遊團,“只是跟隨導遊到處去,沒有和香港人交流,每到一個景點,導遊只會慫恿你買買買。”鄭金蓮說。文化的交流應是互動的。近來興起的深度遊,則可以讓遊客與香港本地人有更多交流溝通的機會。向香港人問路,會得到詳盡答復,甚至親自領路。走到一個地方,坐著休息的老伯會給遊客講述該處的人文風情。吃飯可以自由選擇大排檔,這是最有“江湖味”也最能體現香港特色的地方。面對一群旅遊團的遊客,香港人或許會產生“人多”、“擁擠”的想法,而這種新的旅遊模式則可以讓香港人更多地了解內地人。環境承載力受考驗香港的人文歷史遊是一些喜歡歷史的遊客不錯的選擇,如馬灣舊村、中上環半山區的歷史建築群等。謝思明指出,近年,在常來港的內地遊客中興起一種名為“off beaten tracks”的旅遊方式,意指遠離煩囂的市區,到長洲及南丫島等離島地區,發掘香港悠然的一面。一時間,無論是網絡,還是旅遊雜誌,都對這些離島進行詳細推介。隨著遊客的增多,該地的零售業發達起來,對該地的經濟產生不錯的影響。然而,過多的遊客“擠爆”小島。謝思明說,大多數香港人十分清楚旅遊業對香港的重要性。但也有市民認為,遊客對城市基礎設施和資源施加太大壓力,過多的遊客或已超越其承載能力。今年端午節假期,共有2萬人上長洲島,引起部分居民不滿。鄭金蓮說:“原本我也打算到長洲,但最近太熱門了,反而失去了該地的風味。”不同於熱門景點,這些離島沒有專為遊客設計的設施。深入當地居民生活的文化旅遊活動,如何既保護當地居民的生活不受幹擾,又讓遊客體驗到當地文化,這是香港旅遊業未來應當著力解決的問題。 (本文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 --------------------------------- |